揭开关公文化渐热的根本原因
近日,记者跟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及港、台关公协会的专家一行,沿着《三国志·关羽传》中提到的关羽历史活动足迹,开展“关公足迹七省行”文化寻访活动。显而易见的是,相关地方都试图借力关公文化,念好旅游经。
关公文化初显 旅游开发渐热
《三国演义》中描述,关羽在59岁时遭东吴暗算败走麦城,为吴将所俘杀,其首级献给当时在洛阳的魏主曹操,被安葬于洛阳,身体被孙权安葬于当阳,因此民间有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解州(关羽的出生地)”一说。
在古代,关羽被尊称为“武圣”,其地位与“文圣”孔子相当,洛阳关林、当阳关陵、解州关帝庙成为纪念关公的三个重要源地,被誉为“三大关庙”。目前,这三处的古代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均已开发成为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当地结合自身文化特色推出庙会、朝圣大典、文化节等品牌项目,吸引海内外游客前来寻根访祖,观光旅游。
在当阳城区,我们随处可见“打关公牌,搭旅游台,唱发展戏”的宣传横幅。记者走访至洛阳时,正赶上“2012年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现场参观群众过千人,并有100多个团体参加仪式。
据洛阳关林管理处处长郭挺彩介绍,今年的大典活动与往年相比,有两处亮点,一是祭典活动恢复了咸丰四年的礼乐,并包含极具传统特色的献太牢、祭祀依仗、八佾舞等多个表演项目,让游人和观众充分感受传统文化;二是祭典结束后,传统戏台上首次汇演关公戏,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会被更多人认识乃至接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现场观看庆典的21岁女孩陈晓凡说,“今年我陪着外婆一起来看大典,觉得很精彩,很有趣。能够近距离观看这样恢弘隆重的典礼和表演,是我们年轻人了解古代文化的好机会。”
在“三大关庙”举办的关公文化节为提高区域影响力、树立特色旅游品牌、继承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均成为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一些地区还积极开发关公特色旅游产品,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诠释、推广这一经典人物形象。
古迹保护不足 新景缺乏特色
在各地积极树立区域旅游品牌和关羽文化形象的过程中,怎样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做好“关公文化游”成为困扰当地政府的难题。
保护乏力、复建过度,让很多和关羽有关的历史文化资源失去了原有的古韵风姿。如历史文化名城襄阳,邓城“水淹七军”遗址满目荒凉。当年的古战场已成为庄稼地,住在附近的很多年轻村民都不清楚这段历史。清代的山陕会馆曾经是商人阶层敬仰关公、传播关公文化的重要见证之一,而今却被一所中学占用。记者在现场看到,会馆内的石碑长期裸露在户外,碑文早已模糊不清,还随处可见乱涂乱画的刻痕。大殿的主体建筑前摆放着乒乓球桌,下了课的孩子们在此处嬉闹。记者询问孩子们是否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他们大多茫然地摇摇头。
在河南许昌,为纪念关羽“身处曹营,秉烛达旦夜读《春秋》”而建的春秋楼,原为明代时期建筑,曾在90年代大规模复建,规模虽扩大不少,但古迹原本的韵味反而被削弱了。事实上,对于关公文化的过度“复建”也成为制约关公文化发展的原因之一。
在部分地区拟新建的三国文化主题公园方案中,专家们不无忧虑地看到了开发模式雷同、文化特色缺乏、群众参与度不足等共性问题。当阳关公文化旅游城据称是一个集关公朝圣、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冒险游乐、楚汉风情体验、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但在距此处一小时车程左右的荆州,相同的投资理念、类似的开发规模重复“上演”,可以预想一旦同区域的两处“文化园”建成,势必造成游客的分流,对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定会带来一定的伤害。
串联旅游线路 深挖文化内核
根据史料记载,关羽生前活动范围较广,很多省市都有其事迹流传;关羽死后,历代都曾在多地大规模修建关庙。
针对关羽历史文化资源在各地零散化、多样性的情况,相关地区如何用好文化资源、挖掘不同旅游特色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胡小伟先生认为,要想真正将关公文化历史资源转化为吸引人的旅游资源,旅游线路的设计开发非常重要。各地在独立打“关公牌”的同时,更应考虑到这一历史人物的真实活动情况,进一步与其他关羽遗迹保存较多的地区联动,串成完整的旅游线路。他认为,过分强调地方知名度不利于关公文化旅游路线开发的总体平衡。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修来荣表示,游客探访人文类景观和名胜古迹,大多是出于精神上的追求,因此如何将关公文化所代表的“忠义仁勇智信”精神诠释出来,让每一位游客得到精神力量和启示,这是各地打好“文化牌”、“历史牌”必须重视的课题。
针对各地在历史文物遗迹保护中出现的不足,胡小伟建议,关于古建筑的保护要遵循“适度恢复”原则。即根据历史和古籍记载,将建筑“修旧如旧”成当年的规模和建制,保留古建的底蕴和原有的精神文化气质。
对于各地新建“三国文化主题园”、“关公文化主题园”,业内人士建议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充分考虑对已有文物的保护,项目建设应依托已有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迹进行;二是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对古迹原址的面貌有保护距离的要求,新景区的规划建设应尤其注意这一点;三是避免景区的开发模式和设计思维雷同。
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翻开尘封的历史,与这位作古千年的人物进行精神对话?在思想潮流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还需要向古人学习吗
孔子和关羽并称为“文武二圣”。与孔子倡导的以“孝”为核心的家族人伦式道德规范相比,关羽所代表的“忠、义、仁、勇、礼、智、信”等精神更体现出“流动社会”的道德标准,对现今的公共道德建立有着积极作用。
关羽的品行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寄托着千万民众的道德信仰。也正因为此,在很多时期,人们都对关羽充满了敬奉之情。
正是看中关公文化的广泛影响力,很多地区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开拓新项目,关公历史游、文化游逐渐升温。以“三大关庙”为首,当地政府定期举办特色文化节活动,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在文物保护、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亟需理性引导。
文化延伸
事实上,纵观历史,关羽是从一个“人”演变成一个“神”再到一种“文化”,得到来自民间和官方的双重敬奉。
关羽生前的最高爵位为汉献帝所封的“汉寿亭侯”,为比较低的一级侯爵,低于县侯和乡侯。在关羽死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关羽得到了一定的尊重,但并未获得统治者的特别青睐。在唐代,关羽的地位仅仅是和张飞、周瑜、邓艾等其他三国名将相同,并不突出。
关羽地位的显著提升起于北宋徽宗时期,宋徽宗曾三次追封关羽,让他成为“义勇武安王”。其后,南宋高宗、孝宗都对关羽有过加封。在宋朝积弱的情况下,统治者需要关羽这样的典型人物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如关羽那样具备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为国家出力。
继北宋徽宗后,对关羽的第二次集中加封是明代的万历皇帝,特别是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明神宗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次追封,我们后世熟知的“关圣帝君”称号就是这一次追封得到的。
清朝统治者对关羽也十分崇奉,至清朝中期,全国约有关帝庙30余万座,几乎“村村有关庙”。有史学家认为,清统治者抬高关羽,是想借此淡化抗金英雄岳飞的形象,因为岳飞所抗击的“女真人”正是满人的祖先。
光绪五年(1879年),关羽得到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加封,称号最终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全长二十六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