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著名三大明饼之一福安光饼
福安光饼(福建三大光饼之一,另两个是福清光饼,建瓯光饼(肉饼)。位于“闽头浙尾”的福安,系“四固之地”,历史上曾是“陆行非重冈叠嶂,则傍水临崖;舟行非曲流百折,则长江一望”(《福安县志》)。明朝嘉靖年间,这里是倭寇流窜频繁的地方。
光饼是福安特产,也称继光饼。据福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民族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不想连日阴雨,军中不能举灶,戚继光便命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饿了就可以直接吃,大大方便了作战歼敌。后来,这小饼流入民间,不但普遍食用,而且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光饼”。福安本地话至今还叫“继光饼” 。
福安的光饼讲究的是“铜脸铁底棉花心”。铜脸——光饼表面焦黄,色似古铜;铁底——饼底脆;棉花心——饼内松软可口。
制法是以面粉为主,经发酵后,佐以精盐,制成直径约8厘米,厚1厘米左右,中心有一细孔的小圆体,用炭火烤熟。
烤光饼用的是一口一米多高、外裹黄泥的大缸。
光饼贴完,用棕刷沾上水洒到缸内,热气冒上来的时候把缸口盖上,过一会儿再用炭火慢慢把饼烤熟,真是叫人大开眼界。
刚出炉的继光饼,饼皮香脆,饼囊松软,略带咸味,味道香脆,十分可口。现在一般做两种饼,中间有孔,表面焦黄的是光饼;中间无孔,色白饼软,饼中间夹些糖,咬一口糖就会流出来的,叫“水饼”。
早些年,许多制饼高手到外地制饼,却都做不出福安光饼那独特的味道和独特的“铜面铁底棉花心”的形状来,一样的师傅,一样的原料,一样的手艺和流程,结果却大大不同,福安人说那是因为福安的水质与外地不同,想想似乎也有点道理。
福安人爱沿着光饼的边沿将之分成两片,中间夹上炒豆芽或者海蛎包。夹豆芽的称“金丝汉堡”,夹海蛎包的叫“蛎包夹饼”。海蛎包是用米浆、海蛎、葱等制作而成。取少量米浆置于浅圆状瓢中,薄盖其底,加上适量海蛎、葱作馅,再盖上米浆放置滚油内炸熟,其色橙,香脆。特别是刚出锅的海蛎包,还能听香油滋滋作响。不仅吃得香,让一旁看的人不由垂涎欲滴,别有一番风味。
福建热门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