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神庙刻字者父母道歉“到此一游”文化的根源在哪里
中国游客在埃及神庙刻“到此一游”被曝光后引发关注。之后,来自南京的游客父母主动联络媒体:“我们向埃及方面道歉,也向全国关注此事的人们道歉!”孩子父母表示,此事是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发生的,孩子也意识到了错误,恳请大家原谅。
“埃及神庙浮雕现‘到此一游’”追踪
埃及3000多年神庙浮雕出现“丁锦昊到此一游”的涂鸦后,“丁锦昊”的真实身份被网友人肉出来——南京一名初中生。前日,丁锦昊父母通过媒体公开道歉,称监护不到位,恳请大家给孩子一个改错的机会。
“孩子在家哭一夜”
据《现代快报》报道,前日下午,一位中年男子联系该报社,要为“到此一游”事件道歉。《现代快报》记者随后见到了孩子的父母。
据了解,在埃及神庙浮雕上涂鸦的确是丁锦昊。父母曾带丁锦昊去埃及旅游。但对于在浮雕上涂鸦的具体时间不愿多说,只称是在孩子年纪小时发生的。
“孩子母亲一直哭着说对不起。”昨日,知情人向新京报记者转述,丁锦昊父母提到,孩子在家哭了一夜,自己也一夜未眠。
知情人还转述,丁父丁母透露,丁锦昊一直成绩不错,性格较内向。丁父丁母认为,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监护不到位,此前也没有教育过他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他们向关注此事的人道歉,也向埃及方面道歉,希望大家原谅宽容孩子,给孩子改错的机会。
昨天下午,记者通过朋友试图联系采访当事孩子的父母,但是遭到了其父母的拒绝。知情人称,很多记者去丁家堵门,吓到了家里的老人,影响到丁家正常的生活。
网友称人肉因感觉耻辱
前日,搜索出丁锦昊身份的网友“蜡笔小球”,在微博上还公布了当事人的出生年月和曾经就读学校等个人信息。
“蜡笔小球”认为自己所做没有不合适的地方。
对于为什么要这么做,“蜡笔小球”称自己也是南京人,觉得很耻辱。
昨日下午,网友贴出照片:丁锦昊曾就读的南京游府西街小学官网被黑。打开该网站后,跳出一个弹窗,显示“丁锦昊到此一游”,点“确定”后才出现网页内容。昨晚,记者再次试图打开该网站,发现已无法访问。
律师观点
发人肉搜索信息侵权
北京市汇佳律师事务所主任邱宝昌律师表示,人肉搜索这个行为本身不违法。将搜索的信息公开发布,则涉嫌侵权。“如果公开的行为导致被搜索人自杀,相关人员或要承担刑责。”邱宝昌建议,如果要对某事进行监督,可以将人肉搜索到的信息交给有关部门来处理。
邱宝昌说,他人有错或有违法行为,大家不能采取侵权或其他违法的方式来纠正。
敦煌石窟现涂鸦:高级记者到此考察
当事人疑供职中国香港文汇报,报社官方微博回应:现无此人
昨日,有网友在微博上贴出照片,敦煌壁画上出现“中国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到此参观考察”的涂鸦。中国香港文汇报在其官方微博回应称,现在单位没有这个人,并谴责了“宋寅”的行为。
13年前留涂鸦
发布此图的网友“BMV988哥德堡”自称姓何。5月19日前去敦煌石窟东千佛洞第2窟参观时看到这片涂鸦。根据何先生提供的图片,这片涂鸦为“二000年立夏中国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到此参观考察”。
何先生表示,这个涂鸦在2号窟入口左手墙壁,比自己肩膀略高的地方。涂鸦用签字笔所写,清晰可辨。本来按要求窟内不能拍照,他在征求讲解员同意后拍下这张照片。
“笔迹像是宋寅”
记者搜索发现,文汇报、大公报、中国香港商报这三家报社的驻河南办事处,都曾有叫“宋寅”的工作过。昨日,记者联系上一家报社的工作人员。他说,自己确曾有个同事,叫“宋寅”。去过很多地方,书法不错。他从字迹判断,敦煌石窟现涂鸦为自己认识的这个“宋寅”所写。对于“宋寅”近况,他透露其目前可能在北京看孙子。
记者在网上找到一幅2007年河南农民书画大赛的作品,署名“宋寅”,和壁画上的字迹有几分相似。
昨日,记者联系了大公报、中国香港商报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查询,自己单位确实曾有叫“宋寅”的,但已经离职。
律师观点
覆盖文物最高判十年
昨天,记者联系敦煌石窟管理方敦煌研究院,将该情况反映给一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称,敦煌石窟壁画涂鸦太多,对于记者所指,没有印象,其他情况要向上级反映。该工作人员认为敦煌石窟众多,人力有限,乱涂鸦行为具体还是要靠游客自身素质来约束。
文物专家、北京天依律师所执业律师刘洋表示,他去过敦煌石窟,也见过不少石窟上面有涂鸦。但通过网友所发的图片,并不能看出涂鸦是否覆盖在文物上,如果没有,则不构成犯罪,批评教育即可;如果覆盖了,且不可修复,可追究刑责。情节严重的,还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习惯在最著名的景点、文物上刻字留名?
君不见历朝历代多少政治家在名山大川题字留名,幻想自己的字流芳百世灵魂不灭;君不见从古至今,多少名家大儒把“立言留名”当做人生最大的成就,不断以此熏陶世人;君不见近现代百年,政治家名人明星的墨迹书法甚至类似“到此一游”的合影留念,都为媒体广泛报道、为舆论津津乐道、为历史浓墨记录;君不见多少贪官污吏,如胡长清之流在当权时处处留名、时时写字,满城都是他的影子……当这个社会把对功名利禄的文化追求化为现实的“留言留名留声留影”时,如何不让普通大众也跃跃欲试?当这个社会罕有意识地把公共道德的教育、公民素养的培养,系统地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时,又怎么指望孩子们一夜之间学会明辨是非,告别“到此一游”的文化冲动?
站在那些人类文明的高地、自然胜景的天堂时,太多人的内心深处都会自然迸发写下“到此一游”的诗篇,以此来纪念和凸显卑微个体的存在,因为普通人没有太多机会“扬名立万”、没有太多条件名垂千古。假如在文化的建构中,少一些对名利的追捧、对大人物特权的豁免,多一些普通人对文明常识的启蒙、公共道德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或许每个普通人内心深处涌动的“扬名立万”的冲动,才会被文化的敬畏、内心的沉静所代替,“到此一游”恐怕才会成为历史的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