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实景演出需要声光电的强力支撑?
一部《印象·刘三姐》开创了中国大型实景演出的先河,也取得了不俗的经济效益,一时间让游客接触到了现代声光电技术与民俗文化、古城名景的美妙结合。但如今,滥用现代科技已经成为多数实景演出的惯性,扰民、审美疲劳、耗资巨大等问题更是让高科技的负面效应被逐渐放大。
声光电的强势介入
事实上,《印象·刘三姐》引入的技术手段一直是其对外营销的重点,在其演出官网上有一段颇为煽情的文字:“音乐设计、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都是中国和世界一流的大师,并非制作人选择了他们,而是上帝的选择。”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表演舞台运用了泰山石为主要建设元素,并由6块大型阶梯式LED屏幕和12个大型升降系统组合而成,花费巨资打造了一场华丽的灯光秀。
《希夷之大理》剧场和舞台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使用钢材超过1800吨,宽235米、高30米的全钢结构彩虹桥飞跨整个舞台,还有30多米高的雾森水幕、精致的3D影像,声光壮美绚丽。
《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更是直接打出了“最奢华灯光特效”和“最奢华舞美设计”的口号。据称,该实景演出安装了目前中国内地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3000个特效灯光设备布满了整个山体,搭建了2000平方米的实景艺术舞台,安装了世界上体量最大的舞台机械设备、升降转台。
“绚烂的科技效果+有形的自然山水+无形的民俗文化”已经成为大多数实景演出对外打出的三张王牌,其中对于科技效果的强调更是集中在“新奇”、“炫目”、“壮美”、“震撼”等词汇上。
事实上,在记者的采访中,一些看过实景演出的受访者表示对其场面宏大、灯光绚丽确实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其灯光效果、电子特效、舞台变换。
技术强势的背后
记者注意到,现在的大型实景演出大多打着“大手笔”、“大投入”的旗号,而这些旗号很大程度上又体现在声光电技术的“烧钱”上。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些大型实景演出动则以亿为单位进行投资,这已经成为一种惯性思路——好像不砸那么多钱,弄出来的东西就没法让人注目,自己也没底气一样。“据我所知,一些实景演出对外宣称的投资数目掺了不少水分,大家拼命往高了报,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最直观的感受就会落在技术手段和参演人数上。”
从效果角度,许峰还认为:“有时,用在室内的科技比用在室外大型演出效果要好,很多人就认为杭州的《印象·西湖》就不如室内的《宋城千古情》。”
此前,《希夷之大理》因为采用了“先进”的声、光等科技手段,由此产生的噪声污染等问题遭到当地居民的质疑。
随后,《希夷之大理》演出投资方、大理州旅游产业开发集团副总经理杨生也曾对外表示,会尽量按照环保的要求,尽量把音量控制在规范的范围内。如果演出声音确实过大,将考虑在不影响演出效果的情况下,适当调低音量,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实景演出走向何方
事实上,不少大型实景演出的经营情况并不好,有的早在筹备之初就遇到了种种困难。
在筹备《印象·大红袍》时,普通群众演员的招聘由武夷山方面负责,但是在当地竟然招不到人,“杂音”不断。最后还是当地领导带着一套班子,专门去广西看了《印象·刘三姐》,才“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据了解,《印象·海南岛》投资1.8亿元、上座率不足三成,苦苦支撑一年多后,《印象·海南岛》55%的股权以2750万元的低价转让。
面对深浅难测的市场,相关地方对于实景演出也处于“上”与“不上”胶着状态,而先进的技术手段被寄予了厚望,认为是吸引游客的要诀。
宋辉是一位跑旅游口的记者,在观看了《禅宗·少林》之后,他在博客上写了一段感受:“一个半小时的演出,留给观众的印象,大多是一些现代科技的运用,这不应该是一个实景演出的出路吧。”
在采访中,一位陈姓市民说:“那些声光电效果第一次确实能带来震撼效果,看多了特别容易审美疲惫,而且还特别容易模式化。我看了两部就觉得没意思了。”
前述业内人士感慨:“开始,有实景演出说自己技术手段是中国先进,后来人家又说是亚洲第一。在技术层面上,按照目前的趋势,不拿到全球去比比,是上不了台面的。这样比下去,技术越玩越花哨,只会出现‘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局面。”
杨乐民表示,现在,实景演出确实遭遇了不少困难,但声光电技术肯定不是救命稻草,一切都要量力而行,按照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办事。
“成功的大型实景演出,不可能光靠声光电的,基本都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创新精神。像加拿大的国会灯光秀,演绎了加拿大的历史,吸引了中国内地外大批游客。目前中国内地实景演出最缺乏的就是创新意识和科学评估,技术手段反而强调过高,选准适用度是相关运作机构应该注意的。”许峰如是说。
陈凯歌的《希夷之大理》的名字取得颇有意蕴,用现代白话解释,“希夷”二字的含义大概是指声音太大了反而听不到,形象太大了反而看不到。不知,未来的一些实景演出能否把强调声光电的调门开小点,有时候,“大音希声”的效果也许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