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花园城市”的魅力之源
1963年,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的设想,并带头种下了第一棵树。50年过去,李光耀种下的这棵树还没有变成参天大树,但是他提倡并推行的理念,让新加坡成为全世界公认的“花园城市”的发展典范。
为什么新加坡能够让一个城市发展理念变成现实,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
一、把发展花园城市当成国家战略。用新加坡人自己的话说,在国家提出要建设花园城市战略的时候,新加坡的河流如同下水道一样脏乱,为了国家发展更有竞争力,为了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新加坡,也为了创造更多的就业,国家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花园城市,并在不同的时期制定相应的规划、行动目标和法律来确保花园城市的建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花园城市”已不再是政府报告中的一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一项项行动,各级政府、各个企业、每个市民践行的理念。这个国家战略实施了50年,当新加坡现在人口达到520万,是上世纪60年代人口3倍的时候,新加坡城市环境却比那时更加洁净、绿色和可持续。
二、制定一套保障实施的执行方案。国家不仅要制定战略和规划,还要提供启动资金,并鼓励私营企业、个人参与到花园城市建设中来。具体到承担建设和管理的责任,国家首先承担起大江大河、大型公益性园林的建设和管理责任,比如,新加坡国家公园管理局专门负责全国50个大型公园、4个自然保护区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成立国家级花园城市基金,专门用于花园城市的建设项目和开展相关活动。
除此以外,新加坡还发起私家园林建设行动,鼓励社区乃至个人参与到花园城市的建设中。鼓励社区成立园艺小组,市民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种植树、花的种类,政府会资助一些专家为小区做一些评估,为小区居民提出是否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水文等专业建议,绿化的具体费用由小区或个人筹集,市民全程参与的方式提升了他们建设家园、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豪感。这一套执行方案,让新加坡花园城市变成一场全国性的城市运动,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政府、企业、市民都能在这场运动中找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利益点,这场运动把每一个主体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三、激发和利用全民参与的意识。政府与居民,上下齐心,同心协力,才能让国家战略深入人心,最终使规划蓝图变成城市发展的现实。新加坡在实施花园城市的构想,还充分发挥NGO组织的作用,比如,新加坡的园丁协会,通过在网络上开发新的应用程序,鼓励会员发现新植物、新动物,并在网友之间共享的形式,来提高他们保护生态多样性的意识,来增强他们对政府建设花园城市的理解,并最后变成参与保护城市环境、建设花园城市的行动之中。
无论是政府,还是社区,都把公众纳入到城市和社区的发展规划当中。一开始的公众参与,也是让公众对政府的最终决策进行表决,后来公众已不满意这种方式,他们要求参与到政府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在方案的拟订和筛选过程中,他们也要求参与。国家、城市、企业和市民,他们通过一次次活动,在这场花园城市运动中,变成了花园城市的主人。
我国也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创建“园林城市”的活动,并通过评选“园林城市”活动来激发全国发展园林城市的积极性。从目前评比的情况看,有12个城市被授予“园林城市”称号,她们必须达到以下几个标准: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5平方米以上,另外也有软性的指标,比如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景观和城市风貌保护与建设上,有着成功的经验。已经达到这些标准的城市数量少得可怜,当大多数城市还在为争取“园林城市”绞尽脑汁,植树造林、种花栽草,还很难达到绿化率三项指标时,我们还要如何忍心评论,园林城市的本质不在于植被覆盖率呢?园林城市,不是从外观上像个花园,市民还希望住在里面,有工作,就医、教育、居住、出行方便、舒适,这些恐怕是我们创建园林城市更加要关注的软环境建设。
我们要学习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设,还要学习他们的理念,不是仅仅为了景观而建设,还要让城市更加高效。城市的密度她有,城市的绿化景观她也有,她还有居民的安居乐业,快乐生活。
要让中国的城市成为花园城市,是否也需要一场由上而下的“花园城市”运动?不是再来一场“造城”运动,而是来一场“美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