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什刹海拆迁,皆为空穴来风?
什刹海风景区,是京城一处既有开阔水面又可随意进出的观览地。近年,与景区环境、经营、开发、服务相关的质疑声浪此伏彼起。前不久,网民“胡同魂”关于什刹海近百户居民将拆迁的博文,使这片集老街、名人故居、老胡同、四合院、老字号店铺为一体的“皇城古海湾”,再次掀起是非的波澜。
今年5月初,初夏的热风开始“光顾”京城,与这股暖高压气流一同涌来的热议,源自网民“胡同魂”的微博。记者从网页上看到,这位生长在北京胡同里的网民,把提升“响应指数”的消息,在新浪微博上广而告之:“根据汇总多家媒体的报道了解到,什刹海有16万平方米的胡同已授权给开发商。”接下来,让人心惊肉跳的“双百”在“博文”上显现:一个是政府投入近百亿元,一个是将拆迁近百户。帖子被众多网友转发、热评,关注者纷纷表示纠结:当历史文化街区,遇上手握大把资金的开发商,值得追怀的记忆是否会在推土机轰鸣中消失殆尽?胡同四合院的青砖灰瓦连同院中的枣树藤萝、门楼上的一蓬衰草,是否会随着老住户迁移的背影而消失
几日后,北京西城区政府新闻办主任孙劲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针对“网传”作明确解释:“这一传闻已被政府官网定为不实信息。诱导网友误读的信息主要有四处,一是‘开发投资100亿元之说’不存在;二是什刹海地区不会进行商业开发;三是什刹海地区是旧城保护区,不存在拆迁概念;四是西城区有关部门赴港是推介什刹海项目,而不是去招商。”孙劲松介绍说,什刹海地区旧城保护已立项,全称是《北中轴线核心保护区·什刹海地区保护示范项目》,项目范围东至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前海东沿,北至鼓楼西大街东段,南至平安大街,包括前海东沿、地安门百货、银锭桥、烟袋斜街等地区的设施,面积15.56公顷,涉及1000多户居民,总投资83亿元。记者从区政府新闻办了解到,旧城保护主要涉及旧城保护和人口疏解,环境整治以及腾退后的利用,对旧城肌理保护力求做到“人走房不拆”,居民采取自愿疏解的原则。在实施中,将参照杨梅竹斜街疏解的方式,如为居民疏解提供政策房源、保护补偿金等。在环境整治方面,主要拆除私搭乱建房屋,加强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改造后的什刹海地区,要在腾退的空间内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为旅游区增建、改造部分公厕;在旧城保护区内引进设计师、艺术家工作室以及小型博物馆等与文化景区气氛相协调的单位。
弃旧求新,真能“还原旧貌”
5月中旬的一个下午,记者从“什刹三海”之一——西海南面的棉花胡同进入,向北行走,穿过后罗圈胡同,蜿蜒向东,进入花枝胡同、刘海胡同、大翔凤胡同、毡子胡同、铜铁厂胡同等,来到前海景区。一路上,看到有些胡同口停放着推土机;有些四合院内房屋已被拆平;有些胡同在院门前支上扶梯,装修门楼的施工者正在忙碌。看来,“胡同魂”所说的“拆”,也不全是空穴来风。
记者在距后海不远的后罗圈胡同看到,一处曾是青砖灰瓦建筑结构、老树浓荫、门楼古旧的小院,已成为一片瓦砾,施工人员在搬运着建材。工长向记者介绍说,拆除的是老化的危房和违章建筑,目的是还原四合院旧貌。在街边喝茶乘凉的老住户刘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什刹海一带胡同里,很多地界儿都在‘大兴土木’,据说是‘保护性复建’。”至于搬迁问题,老人亮出自己的观点:“从小在这里长大,老房老院老颜色都看惯了,觉得在这种环境中舒坦。真要搬迁,满眼都是让人眼晕的高楼大厦,肯定会别扭。”
这时,老人的孙子送来湿毛巾。这位年轻人对老人的话不以为然:“能住上下雨不漏、里外全新,坐上电梯进屋的楼房,那多爽!”记者问及是否接到过搬迁通知时,得到的答复是“没听说”。记者在刘海胡同看到,身着统一施工装的工人,正在向门楼的“斗框”与“门楣”上涂抹漆料,一位工人告诉记者,眼下,这条胡同的施工内容主要是让破旧的门楼“焕然一新”,让游人看着敞亮。在铜铁厂胡同,一些墙壁上挂有“旧城房屋修缮保护工程,注意安全”的铁牌,上有施工日期及什刹海房管所施工负责人的姓名与电话。一位姓李的工人告诉记者,院中私搭乱建的房屋被拆平,曾引起一些住户的强烈不满。记者见到,有些体验“三轮车胡同游”的外地游客及外宾停车观看,面对“拆景”,脸上浮现困惑的表情。三轮车工人在一旁解释:“别看四处都在拆,将来你们会看到老年间完整的四合院!”一位“学者范儿”的游客对此有自己的观点:“拆旧盖新不如修旧如旧,当年在维护老房老院上如果多注意一些,或许也不至于今天大面积推倒重来。多生动的复制品,也是对原件的嘲弄与讽刺!”
商情无序,“京味儿”何在
记者在什刹海一带多条胡同了解到,很多老住户早已搬向四面八方。记者童年、少年时居住的后罗圈胡同里,曾住有10余位刘海小学同学,而今,仅剩下3位同学“守望”在老院。什刹海一带的四合院,而今大多变为“自建房”充斥其中的大杂院。进门后,须环绕杂乱的私搭乱建房左转右拐,沿着只能过一个人的狭路走到深处。
记者发现,“什刹三海”之一——西海(积水潭)南面的棉花胡同两侧,很多早年的门楼与老房,被私人改为杂乱无章的门面商铺,经营者连同租房居住者大多是外省市人,在这处拥有蔡锷故居、李莲英老宅的棉花胡同游走,会看到很多外地来京经营建材、杂货、网吧及小饭馆的商户,进入耳膜的吆喝声与对话声大多是外地口音,此现象在什刹海一带多条胡同里随处可见。一位在胡同里感受“京味儿”的中国香港游客面露遗憾之色:“这就是‘老北京’的民俗风情?”记者在什刹海荷花市场一带看到,碧水垂柳之畔,也不乏施工现场火爆的场面。一位在“西夏音乐酒吧”门前待客的“领位”有点儿失落地说,不少游人在远处看到几百米长的工程板墙把行人与湖面隔开,就不过来了。
记者在什刹海前海的北岸看到,还原旧貌并装饰一新的“会贤堂”门前,几位旅游外宾在经营老挂像、传统工艺品的摊位旁浏览,丝毫没关注身边这处曾享誉京城的老字号。记者看到,“会贤堂”玻璃贴有“招聘会员”的奖励办法,其中包括,办理20000元的会员卡,赠皇家礼炮、人头马、轩尼诗……面对此情此景,一位前来“追忆老北京风貌”的外地老人叹了口气:“这就是清代京城八大堂之一的会贤堂吗?”
什刹海,为何风貌美、是非多
北京什刹海风景区,山水间确有不寻常之美。前海、后海和西海以及周边地区146.7公顷的范围内,三海水面约34公顷(约占总面积的23%),其中“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以及岸柳荷塘,曾留下古今文人的吟咏。这处景区古迹,有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不少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包括恭王府及花园、宋庆龄故居及醇王府、郭沫若纪念馆、钟鼓楼、德胜门箭楼、广化寺、汇通祠、会贤堂等。该景区在“民俗风情游”方面也是风光无限,许多老住户几代人居住在院落内,闻名遐迩的“胡同游”因之越做越火。
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这处“无围栏风景区”却因在景区管理、环境整治、经营内容、相关服务等方面的诸多缺憾而饱受诟病,屡被指责、质疑,包括水畔酒吧夜间噪音扰民、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出售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四合院接待户”无照经营,护国寺美食街汽车堵塞、尾气弥漫,个人承包野鸭岛存废问题,“黑三轮”宰客,放生有误、水面漂浮近千斤死鱼……
这处以“静品”为休闲特色的景区,总是“涛声不断”。今年入夏,创“博文”高数点击量的“双百拆迁”(近百亿元拆迁近百户居民)消息,使什刹海又起波澜。网民“胡同魂”在信息中广采博引了一些媒体报道,引发很多关注者热议。
笔者揣测,此现象或许源自两种成因:四合院住户,面对自建违规房的消失,引发不满情绪,扩大和渲染“拆”与“迁”的真实境况;再有就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旧城房屋修缮保护工程”这样的“大动作”之前,对景区旅游文化市场的整体规划、管理、经营不到位。譬如,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是“胡同文化游”之“内核”,但有部分居民将保存较好的四合院出售给外地富户,而后这些四合院便挂上“闭门谢客”的招牌,有关部门却对此行为大开绿灯,导致很多体验“胡同游”的客人只能“望门兴叹”。
近半个世纪以来,当地文物、街道、城管等相关部门,对四合院因私搭乱建而变为脏、乱、差大杂院的行为监管不力,特别是对一些老旧院落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致使一些可以“修旧如旧”的老房在失去关爱下,终于支撑不住,只等一个“拆”字。
笔者看到,什刹海风景区内的蔡锷故居,早已失去名人故居的概念,故居内杂乱无章、违建房挡路,根本称不上“院落”。李莲英老宅早已变为满是新建筑的幼儿园,幸好老院的几株古槐侥幸留存。后罗圈胡同内清代遗留的“斗鸡坑”也已被填平,胡同东、西两面的古代庙宇早已面目全非……
再说眼下,在“修缮保护工程”中,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由于对住户缺少必要的解释工作,导致居民知情权缺失,难免引发一些“情绪性宣泄”。试想,假若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在“误传风波”未来时,把一些冠冕堂皇的“舍小家顾大家”、“牺牲我一人,幸福千万家”等标语化条幅变为深入到住户家中耐心诱导、细心解释;把“拆违”的重要性说清楚,激发老住户的文化自觉,或许很多“网络误传”便不攻自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多年来,什刹海与文化旅游市场相关的“商情”,总是让人们感到纠结,形成“剪不断、理还乱”的局面,比如在题有“荷花市场”的仿古牌楼内经营多家灯红酒绿、夜间扰民的“洋酒吧”,显得不伦不类。凸显北京民俗风味的“九门小吃”因管理问题“乱象”频发,清代北京餐饮名店“八大堂”之一的“会贤堂”恢复原貌后成为酒吧,当年传统名菜不见,醒目处只贴有“入会赠洋酒”的启事……故此,笔者期望,常陷于“口水之争”的什刹海风景区管理者,针对“网络误传”在发布“正解”的同时,也该静静地反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