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工匠手下的变化万千
“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一曲悠扬婉转的《太湖美》宛如一幅碧水白帆、鱼肥稻香的泼墨丹青,波澜壮阔却又不失钟灵秀美,令人心驰神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绵延千载的农耕文化,依山傍水和鱼米之乡在吴软侬语中发酵融合,从而形成了无锡别具一格的水乡文明。
如果将太湖比作吴文化的母体,那么惠山泥人无疑就是母体所孕育出的绝世瑰宝,一件件巧夺天工、举世无双的惠山泥人成为了吴文化天然的名片,为吴水乡的对外交流搭建了一座文化的桥梁。那么,惠山泥人究竟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呢,惠山泥人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到无锡惠山泥人厂探求问题的答案。
惠山泥人厂位于苍翠的锡山脚下,厂名为文学泰斗郭沫若先生所题,一幢三层建筑便坐落其中,其中一层和三层分别为礼品商店和工艺美术研究所,而二层便是我们要探访的泥人厂工作室。与其说这里是一座工厂,不如说是一个大型艺术的艺术工坊,数十名工艺美术师在各自的工作间内潜心创作,他们聚精会神地进行着捏塑、描摹和上色,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珍品便在独具匠心的艺术家手中应运而生了。笔者有幸造访了工艺美术师刘江先生,为我们逐渐解开了心中的疑团。
惠山泥人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明代,距今有五百年之久,而目前最久的泥人实物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可谓是源远流长。惠山泥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耳熟能详的“大阿福”,阿福取材于民间传说,是一个被神化的健壮孩子的形象,象征着镇邪、降福、祈福平安之意。相传在古代,惠山周围丛林茂盛,百姓们男耕女织、安居乐业,忽然有一天出现了一只称为“青饕”的怪兽,出没山林,危害乡里,尤喜吞噬儿童。于是,上天派“沙孩儿”下凡降魔,为民除害,他们扮作一对金童玉女,嬉戏游闹引“青饕”出林,并最终降伏了怪兽。惠山的百姓为了感激“沙孩儿”的恩德,遂用惠山黑泥捏塑供奉,并尊为“大阿福”。而如今,"大阿福"以其憨态可掬的形象成为了国泰民安、欢乐祥和的象征。除了“大阿福”外,“蚕猫”和“青牛”也是泥人的代表作,此外随着泥人艺术的发展各种戏文、民间神话等形象也逐渐成为了泥人的常见题材。
惠山泥人之所以能跟天津的“泥人张”南北并称,与其采用了惠山黑泥这一独特原料是密不可分的,黑泥取自惠山东北坡山脚地面1公尺以下,为数千年稻耕活动腐质而成,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极佳。独特的黑泥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惠山泥人特殊的技艺和产品的质量,也影响到了惠山泥人的形成风格,使得惠山泥人相比其他地区的泥人更加地细腻和光洁,也反映了江南人所特有细致和柔美。
惠山泥人按制作工艺、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可以分为两类,即“粗货”和“细货”。“粗货”大都用模具印制,而“细货”则由艺人手工捏制而成。“粗货”从造型到彩绘,风格粗旷、简练;而细货则更加细腻、精致,更具有写实性。为了提高惠山泥人的生产效率,现代泥人无论“粗货”还是一般“细货”往往都要借助于石膏制模,借助石膏模具的压制制造大批量的泥人坯子,然后经晾干后方可进入彩绘环节。一个通体乌黑、表面起伏不平的泥坯是不具有美学价值的,只有经过了各色图案线条的美化后才能很好地展现制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成为一件真正的泥人成品。从这个角度而言,惠山泥人是造型美、色彩美以及图案线条美的有机融合体。惠山泥人一般选择大红大绿作为基色,使用古朴浓重和对比强烈的色彩处理,辅以各种纹理、图案、线条和块面搭配进行装饰,一些泥人精品还以贴金、插花、妆銮进行修饰以增添泥人的可观赏性。与坯体的批量复制有所区别的是,泥人的彩绘是全手工化的,需要艺人和工匠们一笔一画地进行细致的描摹和勾勒,所以历来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说法,也正是由于彩绘的全手工化使得惠山泥人没有任何两件完全相同的作品,更加凸显民间传统艺术的价值和精髓。
当彩绘完成后,为了提高泥人的外观光泽度以及对彩绘表面进行保护,艺人们往往还要使用光蜡或者清漆进行最后的处理,至此一件精美的惠山泥人就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无论是何种造型、无论是“粗货”还是“细货”,每一件惠山泥人都融汇了高超的塑造和美术技艺,凝聚了艺术大师们对美学的领悟和创作的灵感,都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精品。惠山泥人是江南水乡数千年以来耕种文明的璀璨结晶,是太湖吴地优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更是江南人民生生世世对生活的感悟的化身,堪称凝固的灵魂。随着时代的发展,惠山泥人不仅依然是无锡人民的祈福迎祥的寄托,还走出了国门成为了沟通友谊的纽带,而且题材范围不断地扩展,工艺技术不断地进步,用途和作用也在不断地增加。随着新一代泥塑艺术家对传统技艺的发扬光大,惠山泥人必将在新的世纪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散发出更加活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