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
游乐园之类的主题景区,生来就是给游客在里面游玩、狂欢的。但是,乡村不一样。世界上没有一处乡村的建设初衷是为了吸引旅游者的。乡村本来是人们生活、劳作的空间和场域。因为某些特别的习俗、节庆、建筑风格吸引了外来的人。于是在外人看来,这个乡村成为了一道风景。
那么,乡村本地人会对这些旅游者有什么反应?乡村会有常见的一幕——本地人会惊讶甚至嘲笑外来人:“这有什么好照的?这有什么好说的?”习以为常的东西,常常缺乏新鲜感。这很正常。
不过,由于旅游者的进入,乡村本地人会调整对自我的认识。这里面有两种变化的可能:一种是,本地人开始注意揣摩游客的兴趣,迎合并讨好游客的喜好,以期尽快从游客身上获得经济利益的回报。这种情形,我们在许多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经常可以看到。乡村会尽快捕捉这突如其来(也不知将会持续多久)的“逐利”机会,组织旅游产品。在这种类型的旅游产品中,批发来的廉价工艺品往往是第一波,建造钢筋水泥小洋房大概是最后一波。为什么建小洋房?因为建筑成本低,工期短。当然,村里的洋房雨后春笋般出现之后,这地方的乡村旅游也就差不多走到头了。
游客带着遗憾离开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乡村。
游客的进入,也可能使得乡村产生另一种变化:乡村将因此觉醒到自己的独特性,产生了对自己过去一系列历史传承的好奇,开始发掘并且产生自豪感、认同感,大家愿意“做一些事”,使得自己在社区能够更好地生活。这种情形,似乎在现实中很少被观察到。笔者发现,这种变化实际存在着。只是由于它不是以旅游开发为目的,因而在初期阶段不被当作乡村旅游开发的案例。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地处富裕的珠江三角洲腹地。农村经济相当发达。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说,村民生活富裕,各级政府也没有旅游发展的冲动;从旅游景观的角度看,这一区域城市化严重,远不像游客向往的世外桃源。不过有趣的是,就在这么一个似乎不适宜旅游的地方,关于旅游的事发生了:近些年,随着生活的富裕闲适,喜欢琴棋书画的人慢慢多了,曾经冷落的民俗活动又慢慢热闹了。村里邀请住进城里的村民回乡参加节庆活动,邀请专业机构设计本村手绘地图和村景插图笔记簿,在“村宴”上向村民发放。村干部向笔者解释道,我们这不是开发旅游,是为了给村民自己看的。从村民们兴致勃勃翻看地图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自己村落的自豪。同时,村里开始要求上级承诺在各种农村水利、路网、科技、文化等政策和资金的安排中,改造村落的上下水、道路、照明、环卫等基础设施。
当地人自信地说,在这些过程完成后,游人会顺其自然地慕名而来。
在南海的一些村落,相关整改工程已经接近尾声。我们可以对这一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做个预测:当游客逐渐增多后,一些旅游服务元素将慢慢嵌入。村里的导游将不能只靠几位热心老人义务讲解,标识系统、游客中心可能出现;村落的节庆、民俗活动将不再只是社区内部的事情,而需要面向旅游市场的策划和运营;游客的活动和社区生活可能产生矛盾,如何控制合理游客容量、保育社区生态将需要社区的自觉意识和引入专家深度策划;不同的村落将形成文化主题风格各不相同的“一村一品”,互相支撑,形成区域品牌。
以上乡村旅游的两种走向似乎是贫穷与富裕地区的差别,其实这只是表面,更深层的是文化自信心的差异。过于期待旅游收益,急功近利,讨好游客,往往就是否定自我,迷失自我。即使有心栽花,最终也是走向消亡。而建立在文化自觉、自信、自豪基础上的乡村,是以社区幸福生活为导向,其旅游发展倒有可能“无心插柳柳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