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上门实地考察!地铁1号罗宝线岗厦站B出口     注册 国旅简介 资质证明 付款账号 企业微信 收藏本站
  • 深圳国旅旅行社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旅游指南

安岳八景两日游

安岳石刻是个大的概念,不像敦煌,立刻让人想到的就是莫高窟;再比如大足,基本上就是北山宝鼎;云冈、龙门、麦积山,更是专指,买了门票,进去就可尽览无遗。安岳石刻几乎遍及全县,有上百处之多。安岳石刻这个概念可包括古普州境内所有石刻形式,时间可上溯至东汉时期。要想在一次旅行中全部走完,几乎无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有些石刻规模小,保存不好,只有史料和学术上的价值。仅为观览石刻艺术之美,只需选择了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八、九处作为游览的目的地就可以了。

华严洞:奇妙的开头

一早动身,就我和丽丽两人,行程是沿319国道。大雾。车行浅丘,丘上雾淡,可见太阳欲出;行至丘低,则浓雾弥漫。如此起起伏伏,雾淡雾浓,倒像腾云驾雾一般。

至石羊,见只有去毗卢洞的明确路标指示。经不断的问路后,往顶新方向先造访华严洞。小路不断地分岔,岔路口有时有小小的路牌,宁愿指示二队、三队,也不指示国家级文物的方向。因此得不断的问路,问得的结果还得自己消化理解。没人可问的时候,就得依靠自己的常识和直觉。还好,直觉没有让我走错一步便到了华严洞。不过一块告示犹如一盆冷水泼来。华严洞景点正在搞修建,不接待游人!

我千山万水的,岂肯罢休。展眼望去,无门无路的,敢问洞在何方。见石壁倾斜,与山墙间有一隙,犹可通行。近石隙,闻大狗之巨吠。彳亍间,有妇人名谢大姐者,应声而出。说,不咬人的。于是坦然前行。“初极狭,才通人。复前行,豁然开朗”——华严洞就这么朗朗然出现在面前。

把华严洞作为安岳石刻之旅的第一站,是绝对正确而明智的。这使得此行有了一个无比美妙的开头。

此时雾已散去,阳光开始温暖。洞窟内并未出现强烈的明暗关系,而是浸润着柔和的暖光。我认为,这种光线之下,最能体现宋代雕刻的神韵。太强烈的光照反而会影响它柔和、内敛的氛围。华严洞的石刻美轮美奂,精彩绝伦——这是我用的形容词,你即使加上你能想得出的所有形容词来描绘,也不为过。

洞中正面塑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两旁各立一僧人。左右两边各造五尊菩萨坐像,前端各刻下山吼一只。菩萨坐像下有神台,各浮雕花卉十铺。菩萨坐像之上壁,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之十参故事。洞窟顶部大刻一“唵”字。设计精巧,空间尺度完美。无一处不是无上完美。与大足北山转轮经藏造像,都堪称北宋石刻最高水平。北山造像趋理性,简练。华严洞则圆满,洒脱,更透出一种大自在。是宋人精神理想融入最成熟雕刻技艺而创造出的神品。我以为,凡佛、菩萨造像,其用意首先在于宗教目的,无不在体现其庄严慈悲。若塑像太过威严,观者或心生畏惧,难有欢喜之心;若菩萨太过妩媚,观者则易心生旁念。给佛菩萨造像,是参照人的形象,却又超越人的精神内涵,这个度不好掌握。华严洞造像则非常圆满,一望而满心欢喜,但却又步步谨慎,恭敬有加。工匠们在长期的创作中,状态一定是“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我从未看到过如此有说服力的毗卢遮那佛,也从未看见过如此洒脱自在的贤首善菩萨。

询谢大姐,大般若洞在哪里?她手一指说,就在那边。往“那边”走去,见有若干民工正在打石条作台阶,山壁的剖面上蛛网般布满榕树的根系。却怎么也找不到“那边”究竟是哪边。再回华严洞来,谢大姐便带我出来,却就在紧邻华严洞的右边,有一重檐的木建筑,中开一小门,说,进去就是。于是低头避开几片悬挂着的新鲜猪肉,再避开四处散私心的衣杂物,沿左边木梯向上,来到二层。先看到狼藉的床和日常用品,突然发现释迦牟尼佛就在眼前。原来这大般若洞离地有三米许,洞外这木建筑可让人上与洞平,目前就作了民工的临时工棚。

佛像大度丰润,有唐代风韵。十八罗汉及韦陀、阿难像的头部已被盗。后刻孔子老子小像。儒释道三教一窟,也是四川地区洞窟造像所常见。佛教至南宋时期,基本上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道家各派皆主张“教虽三分,道乃归一”。全真教始祖王重阳,以儒之《孝敬》、佛之《般若心经》、道之《道德经》为理论基础,提出“三教归一,义理本无二致”的主张。我没有研究过这个主张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和政治上的意义,总之看见释迦牟尼玉皇大帝孔丘李耳正襟危坐在一起,就感觉非常的荒诞,心头空荡荡的。但这正是产生四川地区石刻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基础——“没有‘三教合一’,就没有彻底中国化的四川石刻”。由此看来,中国人是善于创造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哲学。因此而有学术上的和谐。

菩萨立像

孔雀洞:隐密的明王

心满意足地驾车行驶在初春如画的丘陵上,发动机的声音都显得充实而流畅。至双龙问路,孔雀洞咋个走?一大姐说,孔雀啊?前面出去,一条土路就是。拐来拐去,冲上一个稀松陡峭的红土坡,路也到头了。路边一户人家听见车响,十几口人全部出来看稀奇。中有一老者详加指点,才明白了还是走错了。

由那老者和他孙儿陪着,先去报国寺。报国寺已无僧人,民房与殿混在一起,似大殿的耳房。殿新屋旧,环境不堪。佛家的大雄宝殿之后是道家的三清殿,我都没有进去。两殿之间的空地,却立着经目塔,北宋!这才是来报国寺的目的。塔三层八面共二十四根柱子,上面刻有百多部经名。那老者介绍说,地震的时候塔也受到了损毁,塌落了一些构件。先仍堆放在三清殿内。我回来比较了一下地震前的图片,塔身基本未受影响,只是最上部的塔尖受损,未伤筋骨。

上车艰难地掉头,开到一处石雕旁。刚一下车,便有一混血狼狗名小黄者过来亲近,看看,嗅嗅,研究一番后走开。拾阶而上,见一石板围栏,刚近便又闻大犬巨吠。转过围栏,孔雀洞出现在眼前。窟左一棚,铁链系着一正宗狼狗,其名小黑,跃然欲扑,呲牙裂嘴,不通情理。使我们无法近看和静看,不敢稍入了它的势力范围。便在这心惊胆战的状态下,遥看精美的明王造像。忽然觉得腿上一物扫来,吃了一吓。低头原来是小黄又来了,又看看,又嗅嗅,然后去小黑身边耳语几句,说,此乃爱狗之人,无不轨之心,我已经研究过了——小黑这才安静坐下来,我们得以静观。这里虽说参观不是基本靠走,但保护却的确基本靠狗。

此洞基本属于原始状态,也没有房屋保护,顶上垂满藤蔓植物。洞前原有民居,灶房就在洞窟下面。明王常受人间烟火,一身熏得焦黑,脸上黑一块白一块的,像得了皮肤病,看不出个所以然。倒是那只孔雀的头部探出来,活灵活现精神抖擞的样子,最为抢眼。但这烟火熏出来的黑白关系,倒把洞窟内壁浮雕凹凸的线条强调了出来,非常灵动流畅。还是回来后细细看了照片,才知道为什么是全国重点。

安岳看石刻就是这样,寻他千百度,得来就一处。没有其它地方那种开门见山的视觉冲击。但其实这也正是安岳石刻旅游的魅力所在。开车几小时,轻松愉快,饱览最典型的川东丘陵风光。经过一些娱乐般的越野,加上寻宝一样的探幽,这可比电视里探宝节目上那些装样的伪爷们爽多了啊!关键你最后探到的是原始态的宋唐精品,一一在你眼前打开!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试想,如果这孔雀洞前,也建起了宏大的山门,新植了整整齐齐的树木,旅行车载来一群戴小红帽的拍照客,明王还是那个明王,孔雀还是那个孔雀,但却没有那种悠远的气息了。

茗山寺:发现宋朝

去茗山寺也得问路,终于又被岔路口诘难。见停了一辆农用车,走过去,车厢里索索作响,像是有人。便喊一声,老乡!霎时,车厢里冒出两个小毛球,脸稀脏,鼻涕拉得好长,同时朝我掷出一把沙来。我差点被雷翻。喊,不许动!照个像!两个毛球听话,乖乖照了,跳下车来,只有他们,我只好硬着头皮问,你两个晓不晓得茗山寺咋个走?其中一个毫不犹豫往上一指。晕啊!我不相信他又该相信哪个呢?至少可以证明上面是存在一条路的。

终于再也开不动了,弃车,徒步。路边出现了些仿唐仿宋的石像来。再往前一看,差点被雷翻!山崖上一多檐青瓦屋架,护住下面一圈柱形摩崖石刻,一望而知是古物,而紧靠着它的是一幢高大的楼房,贴着粉红嫩黄的外墙砖,异常刺目,难看。天啊!这楼房中间洞开,一排石阶往上,竟然是茗山寺的山门!这个暴发户一样的山门已经超过了我的常识,真的没话可说。石阶上的木门紧锁,进不去,能敲的敲,该喊的喊,没人,只有上面寺内大狗巨吠来回应我们。我们是来取经的,不怕困难,等。感谢中国移动,我站在宋朝的门槛上了,还能跨过时空,接到国际长途,让我不耽误业务。就在我谈业务的时候,沿小路闲逛的丽丽突然传来一声狂喜的惊叫。我挂了电话,寻声跑去,这就一脚踏入宋朝了。

原来,这山头像一枚棋子,寺在棋子顶上被锁住,而那些宋朝留给我们的国宝,都雕刻在棋鼓之上,锁不住的。一条小路沿这枚棋子转了一圈,一步步走过去,宋朝的大门便一一打开,一尊尊至宝的佛菩萨像,仍以宋的姿态,俯看着人间的来来往往。几步一个惊喜,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那时,我确信自己是站在宋朝了,实实在在地知道了宋朝。山下的土地富足而平和,如宋朝的时候一样。好安静啊!空山中隐约有男人女人说话的声音,但我看不见说话的人,就如同我看不见宋朝的人一样,也听不清他们说的什么,就象我听不清宋朝人说的什么一样,但那鸡鸣着,狗吠着,悠悠远远的,却和宋朝的毫无二样。恍若隔世。

毗卢洞:流俗中不染

去毗卢洞不用问路,因为紫竹观音实在太有名了。安岳县无论是拉什么项目,搞何种开发,只要是觉得需要用点文化来扎场子,就会请出紫竹观音来。这个形象在各种热热闹闹的场合都见得到。名气大,以为这里会人多,结果也就只有几个帅哥靓女,拿着手机嘻嘻哈哈拍一阵,走了。接下来空无一人。

紫竹观音的雕刻技艺,自然是相当高妙,而且保存完好,属于中国最好的石刻。但之所以那么有名,还是因为观音潇洒的姿态。其实,北宋时期,四川多有这般潇洒自在的水月观音造像,但无疑安岳毗卢洞的这尊,最大最美,是北宋此类造像的集大成者。前人留下了许多描述和赞美之词,大率不过“森严神妙,人间稀有”,“栩栩如活,望之俨然”之类套话,也算差强到位。现代人则有“翘脚观音”、“风流观音”等名,既俗气又不恭敬。所以,目前大家最中意的评语,是“东方的维纳斯”,这是韩素英说的,深得各界首肯,以为点评到位,提高了雕像的身价。我却以韩素英这一说法最为流俗,只能供导游给小红帽们讲故事用。

大凡中国的的好东西好山水,都必冠以“中国的XXX”或“东方的XXX”,那“XXX”自然是西方的某个人名或地名。好像只有通过了这样的比较,才能被证明是真正的好东西、好山水,可以被排列到那以“XXX”为代表的行列里面去。除了这种小国民心态之外,就艺术本身而言,这个说法也不妥。东西方艺术自有不同的精神内涵,参差多态,怎么可以划等号!

紫竹观音像背后,有千佛洞。却并不能算个洞,上面是空的,木结构宝顶罩住,留出一个天井,光线甚妙。千佛也不是佛,而是捐资人的像,一个个笑眯眯地坐在碗大的圆型龛内。罗汉像造型很有点看头——佛菩萨形象有定式,太过逾越,大家肯定不认可了,造型因此受到限制。还好,有罗汉像可供塑匠发挥想象力。各地石刻、塑像中,最常见的就是这两种情况,一是好钢用在刀刃上,主像精雕细琢,罗汉像则简化或概念化;另一种是主像太过程式化,因此把天才用到罗汉像上去发挥。

圆觉洞:被“打造”的世界

时间尚早,按计划回安岳县城,参观圆觉洞,然后就宿。

圆觉洞紧旁城区,适合“打造”,因此像一个公园,主题松散:内有南宋数学家秦九韶纪念馆,宋初道教学者陈抟墓祠,几亿年前的恐龙化石陈列馆。尤为荒谬的是,还新辟一面岩石,将安岳境内有名的造像翻刻在此!好像方便大家一网打尽的样子,极其可笑,而且可悲。

打造,是近来各级政府官员们使用得相当频繁的词汇。越是小地方越“打造”,越是没有题材的,越要创造题材来“打造”。打出声势,造出政绩。却打得人心紧,造得人心慌。凡需又“打”又“造”的事情,想来都需慎重对待。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打错了,造拐了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文物不可复制再生啊!

安岳圆觉洞景点,也算是一个造拐了的例子。进大门首先见一彩色塑像,仿宋字大书“陈抟老祖太极八卦台”,直让人觉得走错了地方。再走,大殿鲜明,却是秦九韶纪念馆。我孤陋寡闻,不知秦九韶为何人,又得学习一番。那真正的圆觉洞,却还不是很好找。一路上来,已觉得气息散漫了。

不过还好,石刻区周边,并没有被“打造”的痕迹。

此处最可观的,当是北崖的造像,两尊观音像和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六七米高,都是北宋的精品。需要说明的是,这三尊像,不是许多人以为的西方三圣,没有大势至菩萨像。园区那新刻石刻区里,有一篇文理不通的“圆觉洞新记”广示天下,竟也将其称为西方三圣,丢人啊!

这三尊国宝级造像,都在窟壁内安装了一排刷了红色防锈漆的铁栏杆。栏杆外立一石牌,写中英文介绍,而石像脚下,也有一牌,中英文写请勿拍摄。如此一来,怎么不气息散乱。而且我实在搞不懂,为何要请勿拍摄呢?无论如何,有这样一个告示,就让几乎所有的游人都成了不守规矩的人了,无论是用三脚架架单反的我,还是掏出卡片机手机的游人们。只有老太太香客除外,人家素质高,不拍照,只进香。见个像就磕头,对土地公婆力士护法都不例外,生害怕不小心得罪了哪个。搞得既没有宗教气氛,也不像个艺术殿堂。

那个真正的圆觉洞,所造的三身佛及十二圆觉菩萨像,刻工则较为粗陋,洞壁更堪。造像面部可能因为金箔脱落,面部黝黑,不知经哪位大师填彩,蓝目红唇。与大足宝顶圆觉洞那种辉煌庄严的大气象相比,逊色多了。洞内还置一破椅破桌,一捐资箱——这里是可以抽签的,游人少,没生意,大师不知哪里去了。最为夺目的,是挂在佛像莲座上的锦旗,“赠圆觉洞神通广大 有求必应 广东XXX 身份证号XXX”。这位仁兄跟菩萨的交易结束,认为菩萨很讲信誉,给了菩萨一个好评。

如此看来,对于以圆觉洞为名的这个公园的打造结果,是打乱了气息,造出了效益。

石刻近景

千佛寨:与天然相融

一早出发去千佛寨,也在县城边上。安岳这几年变化大啊,楼高了车多了,道路拥挤,豪华轿车农用车三轮车架子车电瓶车摩托车,都在一条路上挤,喇叭声声,马达轰鸣。这就是中国的县城,等于城市的嘈杂污染加农村的混乱无序。而不是等于农村的宁静清新加城市的次序和便利。这个时代是不会产生艺术的,再不能创造出那样的石刻了。宋的安岳不等于现在的安岳。

千佛寨也类似一个公园,买门票进去后,还得问问看石刻该往那边走。如果是想看稀奇,来这里可能会有点失望,因为这里没有一处大而壮观有名的雕刻,可供你合影炫耀。这是安岳地区石刻开凿年代最早的地方。隋朝开始建窟造像,也是建造时间延续最长的——直到民国——不过民国还在建造的,定不会给千佛寨添光彩了。因此,千佛寨石刻的史料价值大于审美价值,这是我的看法。

千佛寨最好看的不是雕像本身,而是那些洞窟本身。和洞窟与环境的关系。这里的山石极具美感,那些洞窟的凹凸就像山石本身的凹凸一样自然,洞窟像长出来的,而不想被开凿出来的。一些洞窟的雕像已经风化得非常厉害,但却生出类似雅丹的美感。风雨将岩石和雕像一起打磨,造成平滑的起伏,完全没有了人的痕迹。仿佛时间琢磨出形象来,然后将他们抹去,一点也不伤感。其实保护根本就是不太重要的,重要的是不去破坏。大凡需要被保护的,都是已经被破坏了的。像那些力士,被人砍了头,但身体并没有被时间毁坏,依然鼓鼓地雄健着,让人悲哀。

山石的颜色也有变化,阴阳向背,风催日晒,造成深浅不同,雕像的颜色也随之不同,愈加显得浑然一体。石上满布青藤,犹如篆书的笔法。赭石青苔,又像极了青绿山水的课稿。如果一个人在书房里被袁安碑、爨宝子之类的笔法整得不消化了,来这里走走,等于吃了健胃消食片。读书与行路,就是进食与吸收的关系。就凭这些山石的凹凸和色泽,也大可一游。

木门寺:木石传说与实说

到得木门寺,不再是空寂的景象,大殿前敲锣打镲,烧纸唱经,大喇叭里二胡拉得咿咿呀呀。后院更有一番景象,一帮红衣大姐,搽红脸抹红唇执红绸,又唱又跳。那箱里烧炖拌炒,热火朝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娱乐敬佛两不误,好一幅世俗的宗教场面。

人虽众多,但外来的游客也仅我二人。此地人都是见过世面的,对我二人并无诧异,我等很容易融入其间,自得其乐。只负责文物保护的大爷,过来攀谈几句。得知我来自省城,先抱怨自己待遇太低,只有三百元工资。然后便替“县上的”说些好话,连说县上很重视文物保护,还专门配了狼狗看护,狼狗的口狼都是拨了的。原来昨天见过的小黑们,还都是国家公务员呢。

现在来说说木门寺的建筑。

首先看到的,不是大家期待的那个著名的石头建筑,而是一木结构重檐歇山式大殿,这个大殿里面包着一个心子,才是那个石亭。石亭有两扇木门——因此叫木门寺——门内可看见,石亭内还包着一座石塔,塔内葬着无际禅师的立棺。木殿包住石亭,石亭包着石塔。就是这样一个重叠的关系。石亭四方形,高约十二米许。檐脊柱枋、斗拱滴水,都是石制。因为刷了颜色,没有石材的质感,看起来完全像木头作的一样。木殿与石亭之间,有约二米许通道环绕,木殿为三重檐结构,梁架的穿斗关系颇为复杂,加之紧依着石亭,有些结构看起来就像附着在石亭上一般,看得眼花缭乱。这种奇妙的关系,非得亲至观赏,才能体会。

关于用石料作的仿木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并不罕见。以石为木的建筑手法,看似奇巧,实则是中国建筑用石的失败。中国建筑的营造,对于石材的性能不尽了解。石材用于建筑,强在承受压力,而弱于承受张力和曲力,仍然像用木头一样卯榫,而不是垒砌后雕琢,因此极易崩塌,故流传下来的石构建筑极少,唯有石桥是例外。隆昌石牌坊十余座中,只余明代一座,有五百年历史,现用钢架支撑借力,其余皆清代修建。相比西方那些上千年的石构巨大建筑,其用石的技术能力之高下,是显而易见的。

石亭内部据说也很有看头,四壁及塔身上都有精美的线雕。但里面供奉着无际禅师的灵骨,不敢惊动,没有进入。

无际禅师,明代高僧。俗姓莫,安岳人氏。二十岁出家,曾云游四方参谒善知识。后回安岳狮子山建道林寺,弘法四十年,影响广被西南,形成四川禅宗,为临济宗二十二世。正统年间,英宗在北京建万寿禅寺,选全国大德高僧,登坛说戒,无际禅师应诏入京,被命为宗师。一时名动京城,所过处士庶瞻礼,阻碍交通,达官贵人也争相迎供。在京的第三个年头圆寂。英宗遣礼部官员赐祭,给官舟归蜀。

卧佛院:夕阳下的静思

本来是有去玄妙观的计划,但从资料上来看,雕像已多不完整,仍是属于史料价值大于艺术价值。此时已下午,更想赶去卧佛院,看夕阳下的卧佛。卧佛院在一座岛上,因此得坐船。在一小卖店处停车,刚想打听,老板已明来意,一个电话,船老板几分钟到了。

约二十多分钟后上岸,一段很舒服的小路,经过几户人家,竹林掩映中,有清洁的院子,甚至能看到石头作的风谷机,真让人分不清楚是实用的还是搞的工艺品。这么峰回路转的,竹林间便有了山壁上的洞窟出现。这便是卧佛院南岩的唐代造像窟群了。唐代造的洞窟方正,而且较深。造像已多不完整,但山石也是极具美感的。其中有些洞窟看似空无一物,却又铁栏杆们紧锁,原来那里面就是至可宝贵的经库,满壁唐楷镌刻二十余部经文。

我庆幸放弃了玄妙观而在这个时候来到了这里,我真想表扬一下我自己。夕阳浅浅暖暖地,那岩石也暖暖的,真好啊!依然是一个游人也没有。只有几位售香烛的大姐太婆,在纳鞋底织毛衣,说些闲话。为了不给这绝妙和谐带去哪怕一点点的破坏,我从五个摊位上都买了相同的一份香烛,然后开始独自静静地观赏。在她们停下来都不说话的时候,突然非常非常地安静,这广阔的天地间安静得不可思议。

这是此行的最后一站,不用赶路了,放下背包,就静静地坐着,看着,走走。这真是一种幸福的体验。独自面对着唐人的艺术精神,刹那间会有梦幻般的感觉,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居然是真实的,独自面对的仿佛上天遗落的神迹。佛像完好,有些部分就像刚完成的一般。每条线条都有内涵在流动。它们组合起来,即成了一种境界,唐朝的境界。含有巨大的、平静的力量。这正是我们现在所缺乏的,因此现在的所谓创造,力量都在表面,大而不当,空泛而貌似强大。佛像的概括与力士的写实,在这里都有极高的成就和非凡的表现手法,似乎指出了中国造型艺术的两个发展方向。然而,中国的造型艺术却并没有同时向这两个方向去发展,石刻艺术在唐的基础上,经过一些起伏和继承发扬,最终在宋时的安岳奏出一声绝响,从此走向没落,再没有被超越。

发布:2013-06-25浏览量:1130



专业旅游顾问
— 为您量身定制行程 —